您好!欢迎访问郑州巨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油葫芦简介,教你识别防治

油葫芦简介,教你识别防治

* 来源: * 作者: admin * 发表时间: 2019/03/26 16:48:19 * 浏览: 332

学名:

Teleogrylus mitratus Burmeister异名Gryllus testaceus Walker直翅目,蟋蟀科。别名黄褐油葫芦、褐蟋蟀等。分布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西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
寄主:

水稻、玉米、甘薯、养麦、花生、芝麻、白菜、瓜类、豆类、棉等多种作物。

为害特点:

 成、若虫食害果树苗木、蔬菜、多种作物的根、茎、叶,幼苗受害可致枯死。


形态特征:

成虫雄体长26—27mm,雌性27—28mm;雌、雄前翅长17mm。体大型、黄褐色,本种体色和特征与北京油葫芦相近,其特点为:体大,头顶不比前胸背板前缘隆起,背板前缘与两复眼相连接,“八”字形横纹微弱不明显。

发音镜大略成圆形,其前胸体大弧形,中胸腹板末端呈V字形缺刻。卵长筒形,两端稍尖,乳白微黄。若虫共6龄,似成虫,无翅或具翅芽。

生活习性:

中国北方年生1代,以卵在土中2—3cm处越冬。翌春4—5月间孵化,7—8月成虫盛发。成、若虫夜晚活动。

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雌虫营土穴产卵,多产于河边、沟旁、田埂、坟地等杂草较多的向阳地段,深约2—4cm。每雌产卵34—114粒。成虫寿命平均64天,长者达200余天,但产卵后1—8天即死。

雄虫善鸣以诱雌虫,并善斗,常筑穴与雌虫同居。若虫、成虫平时好居暗处,夜间也扑向灯光。杂食性,但尤喜带油质和香味的作物,如大豆、芝麻。

防治方法:

(1)毒饵诱杀。先用60—70℃热水将90%敌百虫晶体溶成30倍液(50g药对1.5kg热水),每kg溶好的药液拌入30—50kg炒香的麦麦夫或豆饼或棉籽饼,拌时要充分加水(为饵料重量的1—1.5倍),以用手一攥稍能出水为度,然后撤施于田间。

(2)灯光诱杀成虫。

(3)堆放杂草诱集,然后捕杀。

(4)秋后或早春耕翻,将卵埋入深层使其不能孵化。

(5)及时除草减少发生。

(6)必要时地面喷施1.5%对硫磷粉或2.5%敌百虫粉等。